右侧显示信息
广告位 后台主题配置管理

网站首页 > 讲稿讲义 正文

讲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 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建设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w227 2024-06-14 15:26:16 讲稿讲义 85 ℃
广告位 后台主题配置管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出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六大战略部署”。市委书记**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以美丽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区域善治之美。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生存之基、发展之要、民生之本、生态之依。自然资源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高效统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建设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一、强化资源保护修复,彰显美丽城市自然生态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绿色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友好对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我市“一山两水七分田”,拥有耕地614.86万亩、森林234万亩、湿地423万亩,大陆海岸线长95公里,划定陆海生态保护红线0.82万平方公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0.47万平方公里。守护好这些绿色资源,要求自然资源部门切实履行好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用途管制,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坚持保护优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护新时代城市自然生态之美。一是全面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强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规范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大力加强用地执法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湿地总量管控,加强自然岸线保护,牢牢守住美丽城市的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塑造山清、水秀、林美、田沃、湖净、草绿的美丽城市。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建立生态保护网络,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推进长江、淮河—洪泽湖、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等生态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形成森林、湖泊、湿地等多种形态有机融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坚持一体化保护修复。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五区三带”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以“国家山水工程”等六个国家级保护修复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土地、矿山、海洋、湿地保护修复,构建从陆域到海域、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二、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彰显美丽城市绿色发展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落实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任务要求,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一项重要内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好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我市以占全省1.1%的土地承载了占全省5.8%的人口,贡献了占全省10%的GDP,土地开发强度高,金属和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高,海洋生产总值与其他沿海市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倍加珍惜、合理利用每一份资源,不断健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坚持全面节约,统筹土地、矿产、海洋等各类资源要素一体化节约集约利用,推行全链条节约和全过程管理,体现我市绿色发展之美。一是加强资源总量管理。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把控城镇开发边界内增量空间使用节奏,防止“寅吃卯粮”,推动城镇建设方式由扩张增量向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转变。优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模式,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新增跟着盘活走、分配跟着效率走”。二是推动资源利用提质增效。深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推动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推进产业园用地整治提升和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淘汰落后矿山,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业绿色发展。推进海域使用权市场化运作和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规范项目用海监管,严控新增围填海,合理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提升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总结推广先进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动土地开发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和数据换空间。加快干热岩、绿色清洁能源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应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三、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彰显美丽城市城乡宜居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化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力气去劈山填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宜居度,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山水平原错落,河流湖泊纵横,具有独特的建筑特征和城乡发展特色。留住乡愁,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不断增强城乡布局的合理性,扎实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让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村庄焕发现代气息,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品质提升,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和特色风貌塑造,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城乡宜居之美。一是以规划引导城乡空间品质塑造。深化城市中心区、交通枢纽区、城市更新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重点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效率,提高城市空间治理效能。注重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地理、文化资源,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记忆,以村庄规划彰显美丽乡村韵味。二是大力开展城市更新。创新城市更新供地方式,创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土地供应方式,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和人居环境改善。实施三维空间改造甚至多维尺度下的“微重构”,强调社会、文化、人居、环境、经济等综合效益,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三是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整体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形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展开的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格局。推进实施盐碱地(滩涂)改良,加强废弃矿山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土地资源挤占与损毁,保护塌陷地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彰显美丽城市水韵人文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国土空间具有稀缺性、唯一性,生产、生活、生态都涉及国土空间的利用,必须统筹兼顾多重目标的平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我市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典型承载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南秀北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是大运河文化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水”和“文化”是我市的鲜明特质,要强化国土空间作为自然、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景观资源的载体作用,整体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环境,突出“水韵城市”风貌特色,塑造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各美其美的全域特色魅力空间。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水韵人文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水韵城市”。一是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引导水韵人文格局。积极构建“两心三圈四带”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着力形成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有机贯通的空间形态。依托金陵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四大地域文化,共同传承源远流长、南北交融的城市历史文脉,构建南秀北雄的地域文化风貌,打造城水相融的区域文化风貌,充分彰显“水韵城市”特色。二是以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彰显美丽城市形态。统筹落实三条控制线,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做特、做精、做美中小城市,培育一批有活力、有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引导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和空间品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城乡充分展现美丽城市的“山、水、林、田、湖、城”空间。三是强化陆海空间统筹。立足海洋强市建设,加强陆海空间协同,塑造近海蓝色生态带,统筹协调海域功能及用途,重点保障海洋渔业、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等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合理预留拓展空间。编制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岸带开发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优化海洋和海岸带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彰显美丽城市区域善治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着眼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构建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体制改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破除各方面弊端,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是重要原因。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是自然资源部门的核心职责之一。自然资源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法规和制度体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自然资源领域地方性法规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提升美丽城市建设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彰显我市的区域善治之美。一是健全自然资源管理法规和管理制度。制定《**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市耕地保护条例》,修订《**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的市场化配置,深化自然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促进自然资源系统保护与高效利用。二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覆盖全域全类型、相互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覆盖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基本框架体系、技术方法体系、法律政策体系和运行体系,探索规划“留白”制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三是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建设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制度体系,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推进重要江河湖库、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系统等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联系我们
付费后若不能复制,请刷新页面重试。 如有问题,再加客服微信。 工作日上午8:30-11:30 14:30-17:3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领取验证码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以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30天内免费复制

价格:2.99元

支付宝支付
扫一扫,支付¥2.99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请等待10秒左右,请勿关闭此页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