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讲稿讲义 正文
广告位 后台主题配置管理 |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专题党课,我讲解的题目是:“教师的信仰”。
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零三周年。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在成就面前,我们不禁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而这些思考都指向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信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书育人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坚守是每一名教师的必修课,而教师的坚守正源自于内心的信仰,有了的信仰,教师便有了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就会有对“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事业认同,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志业荣耀,有“埋头攀登不问高”“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宁静与坦然。理想在岗位上,信仰在行动中,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
因此,我选择这个主题,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一下“教师的信仰”这个课题。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信仰的内涵,二是当前人民教师在坚定信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三是如何坚定信仰、勇担使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问题的学习。
一、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简单地讲,信仰就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根本遵循。这一遵循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信仰,我们的工作、生活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信仰的意义更为特殊。人们在对教师赋予崇高敬意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因其伟大,师德标准、能力标准、信仰标准也就高于常人。陈独秀执掌北京大学文科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根据当时北大文科的教育实际和西洋教育发展状况,创造性地实施了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思想,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改革北大的文科教学做了大量的切实工作,将死气沉沉、腐朽不堪的北大变为了新鲜活泼、民主自由的园地,以及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还培养了一批接受新思潮并勇于投身新文化运动的优秀青年。在陈独秀入职北大后,李大钊受聘北大教授,他不仅注重对青年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也非常重视青年的品德修养,注意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在李大钊指导下的学生社会实践,直接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新时代,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张桂梅,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她长期拖着孱弱的身体,坚持家访12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一万公里,共接收近2000名农村女孩入学。在当前我校这种移民学生多、留守儿童多、学生基础差、家庭情况相对更为复杂、学生迫切需要正确引领及悉心教导的情形下,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拥有足够坚定的信仰去引领我们做好这些工作。
二、当前人民教师在坚定信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民教师在坚定信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奉献精神缺乏。刚迈入教育行业时,教师都承诺要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教师因各种因素,如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工作不被家长认同等,逐渐丧失自己的信仰,忘记了最初对党的承诺。从我们身边的一些违反师德师风的案例可以看出,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已经所剩无几,工作态度也是敷衍了事。之前,听说学校有个学生发烧,老师只是电话通知家长,却没有及时将学生送去医院就医,导致学生病情恶化,后来另一位老师发现才及时送去社区医院抢救。这种置学生安危不顾的情形已经丧失了作为教师的底线,也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二是言语行为表现失范。小学是孩子由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个链接点,作为教师,我们的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对学生来说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经意间的行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我们的优良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最无声的感召力。
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有部分教师存在行为表现失范现象。第一,语言失范。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挖苦学生行为、贬低学生人格、否定学生前途的现象,既不利于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行为失范。比如我刚才提到的置学生安危不顾的的现象,又比如经常迟到、不把学校纪律放在眼里。第三,形象失范。经常会见到,我们有的老师给学生、给家长讲话语气太凶,没有一点为人师表的样子,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会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
三是个人本性失格。近年来,新闻不断报道出一些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一些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一些老师学术造假等等。这些教师的行为可以说是本性丧失,与新的历史方位下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对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完全相悖,也凸显了部分教师在信仰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虽然这点在我们学校没有出现,但我们同样要警惕这些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塑造我们的信仰呢?
三、如何坚定信仰、勇担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教师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由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既要有理想信念,又要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教师的殷切期望。
要做有理想信念的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教师,虽立三尺讲台,胸中万丈丘壑。面对重大责任、光荣使命,首先要树立远大抱负,坚持以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为使命,真正以教育为天职,真正把学生放心里,进一步激发自己勤奋、敬业、奉献的精神,教给学生们爱国、励志、求真,教会学生们高尚、纯洁、奉献。要始终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不管他们基础差、思想行为差还是日常行为习惯不好,都要大胆面对、决不放弃,都要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教育方案,让他们都能茁壮成长。对优生精心培养,让优势更突出;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查漏补缺,挖掘潜能,进行有针对性培养,发挥其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切实践行我们的承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有前途。
要做有道德情操的人民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身为人民教师,我们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引路人。有“德”成“师”,才能具备一名教师该有的良好人格,才能实现传道受业解惑的目标,才能培养出拥有灿烂辉煌未来的学生。作为移民搬迁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家庭,面对的是更多的父母背井离乡的留守儿童,面对的是更为不重视教育的父母家长,需要我们把学校的要求、领导的嘱托、家长的期盼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所需所盼,进而及时给予回应或解决,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觉得在学校更有获得感,从而愿意来学校、主动来学习。
要做有扎实知识的人民教师。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为学生成长打基础的事业,是启迪心智的事业,现在的学生涉猎知识非常广泛,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天马行空,如果不能对他们答疑解惑,长期以往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丧失身为人民教师的尊严。所以我们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拜实践为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用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拓展视野、提升素质,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教书育人、惠人达己。
要做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我们対生命没有本能的感动,没有善良、没有温暖、没有感情,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的。我们要把“爱与责任”注入教学管理,用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的状态,用一往无前、初心不移的韧劲,用爱生如子、风雨同行的热情,把学校交给的任务完成好,把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实现好。换句话讲,如果我们老师与学生建立了十分温暖有爱的师生关系,那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参与学习,让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在这样温暖的氛围中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更艰难、责任更重大、使命也更光荣。只要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积极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猜你喜欢
- 2025-02-07 党课: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2025-02-07 党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看中国优势
- 2025-02-07 党课:从井冈山歌谣感悟井冈山精神
- 2025-02-07 党课讲稿:“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和全局意义
- 2025-02-07 培训讲稿:如何做好年度工作筹划
- 2025-02-07 党课:党建与企业文化融合 双向促进高质量发展
- 2025-02-06 党课:坚持问题导向 锻造坚强党性
- 2025-02-06 2025年春节前专题微党课:杜绝“微腐败”,筑牢廉洁关
- 2025-02-06 党课:教师的信仰
- 2025-02-06 党课:以担当中历练、在奋斗中成长、争做新时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
- 最近发表
-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