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显示信息
广告位 后台主题配置管理

网站首页 > 讲稿讲义 正文

专题党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w227 2024-09-13 15:48:54 讲稿讲义 28 ℃
广告位 后台主题配置管理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为本,着力激发民智、凝聚民心,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价值立场。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重大执政课题作为任何工作的起始点与落脚点,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含金量”,奋力书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改革新篇章。今天的专题党课,着重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原则进行讲解。

一、坚持人民立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制胜之道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人民”二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新征程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一)党的宗旨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改革开放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根本宗旨是管方向、定方位的,既是根本指导,也是基本遵循,既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在一切涉及人民利益的具体社会实践中,也贯穿党的一百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奋斗历程。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问题、任何事情上,都绝不可忘记和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忠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做不到的。今天进行的深化改革也好,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首先站稳人民立场,必须紧紧把牢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高价值取向。全面深化改革是更高层次更大程度更广方面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深刻社会革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民生为大”、民生优先,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积极主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三)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初心、履行使命的具体实践会随着时间、任务、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样貌,提出不同的要求。当今之下,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的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本质上说,就是对现有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对现有利益格局的再建构,对现行体制机制的再变革。但无论怎样调整、建构、变革,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脚点。

二、为了人民利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解决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深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入分析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入分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堵点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的协同解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部分提出七个“聚焦”,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和聚焦点。无论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改革成果都是人民受益。

(一)践行改革初心,做到问需于民。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每一次深刻的变革,无不以人民的需求为起点,以人民的福祉为归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前进路上,还有不少民生难题亟待解决,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并将“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等方面做出重大部署,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把田间地头的朴素愿望和街头巷尾的民生诉求作为改革的“风向标”,多化解一些“民之所忧、民之所困、民之所难”的问题,多办好一些“利长远、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汇聚改革动力,做到问计于民。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而人民在实践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在文件中读不到,在办公室里想不到,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才能做到胸中有方、手里有招、脚下有力。要将民意民智作为改革的“支撑点”,以谦逊姿态向人民学习、向群众取经,常态化征集管用的“土办法”、创新的“金点子”,并及时丰富工作思路、完善决策部署,让改革在“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中“顺应民心、获得民赞”。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时刻置顶人民利益、善谋利民之举,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把“人民至上”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将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作为改革的发力点、突破口,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从骨子里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群策群力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实践,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舞台的“主角”,真正“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力”,凝聚起改革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坚定改革指向,做到问效于民。《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和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家安全体制、国防和军队领域等方面的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重大举措,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为了人民而改革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从“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到“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要求都透射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改革,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谋利、为人民尽责的强烈使命担当。党员干部要践行以人民的需求为改革的“首要信号”,以造福人民为改革的“终极追求”。在谈到如何评价改革成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是否”的标准,要求“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两个是否”标准集中体现了改革的基本准则,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民生为大的价值立场,既为“人民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人民标准”注入了新内涵,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全面深化呈现新态势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标准、开展“人民评价”的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要坚持结果导向,将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黄金准则”,全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精准对接人民期盼,让改革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三、依靠人民力量,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精神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与“人民”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因为改革根植于人民之中,才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而取得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无不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凝聚着人民群众的力量,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形成和积累无不凝聚着人民群众的创造。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精神,推动形成亿万群众满腔热忱投身改革、万众一心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动改革的生动局面。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办法探索解决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的动力源自人民,改革的成效要由人民来评判。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根本目的,改革就能牢牢占据道义制高点,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无论推进什么领域的改革,无论改革推进到哪个阶段,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充分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汇聚蕴藏在人民之中的无穷智慧,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改革就能拥有最广泛、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让人民来评判,改革的靶向就会更加精准,改革的成效就会更加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根据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设置改革议题,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中寻求改革的金点子、妙法子,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越往后面临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改革关头勇者胜,勇气来自人民的重托、期盼与支持。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改革才能行稳致远。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地团结和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是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党的实践证明,紧紧地团结和依靠人民,我们党就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脱离了群众,我们党就会经受困难和挫折。团结和依靠人民就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成为深化改革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从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要始终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认真想一想群众的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和动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改革越是向深水区挺进,越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有共识就有团结,有共识就有力量。要广泛宣传改革方针政策,把改革的思路举措讲清楚,让党中央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社会各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四、由人民共享,实绩实效和人民满意度检验改革,为改革赢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也是评价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凸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群众来评判,以实绩实效和人民满意度检验改革,确保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成果,为改革赢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提供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动力。

(一)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价值取向。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准方向,才能让每一次的努力更有价值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始终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以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党领导改革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好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挑战,推动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牢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百姓的心为心,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坚持问题导向,依靠改革破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更要坚持群众导向,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把改革改在点上,才能真正地破题。聚焦群众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各地涌现出“一窗综办”“一网通办”“一枚印章管审批”等一批改革创新之举,以有力有效的改革,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数据跑”,变“反复跑、多头跑”为“最多跑一次”,以动真碰硬的改革赢得群众的心。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始终是一个“人”字。在推进全会精神落实上,要更加做好“人”的文章,注重从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中找准结合点、着力点、落脚点,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改革的实绩更有温度,让群众的幸福生活更具品质。

(三)抓好改革落实,增进民生福祉。群众满意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而言,就是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既要党员干部主动扛起重任、挑起重担,也要亿万人民的参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党群、干群同心同向同力,携手推动改革任务落实,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深刻认识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统一的,对上负责、对下负责都要统一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处理好“谋”与“做”的关系,谋划拟定改革措施要注重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坚决避免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的决策方式,对于改革的做法、改革的效果也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表扬,而是要充分听取群众评议,确保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要坚持对老百姓的“燃眉之急”急事急办、应改快改,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注重打基础、挖源头、利长远,着眼标本兼治,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改革以制度等形式固定下来,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形成良好的大环境,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决好当前人民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注重可持续性,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各项改革工作做扎实、做到位,释放改革的红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联系我们
付费后若不能复制,请刷新页面重试。 如有问题,再加客服微信。 工作日上午8:30-11:30 14:30-17:3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领取验证码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以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30天内免费复制

价格:2.99元

支付宝支付
扫一扫,支付¥2.99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请等待10秒左右,请勿关闭此页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